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年終最新總結對蝦養殖病防實操技術
隨著對蝦肝胰腺壞死癥(AHPNS)席卷全球對蝦產區,“低產高價”已經成為對蝦養殖的“新常態”。2015年1月27日,由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、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,南方農村報、《農財寶典》、新漁網承辦,廣東粵海飼料集團有限公司、上海綠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廣州海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15中國蝦產業健康發展大會國家對蝦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、中山大學教授何建國建議采用生態防控預防蝦病。
據實驗表明,每一尾病蝦會吸引57尾健康蝦的蠶食,疾病1傳57,很快就導致全軍覆沒。在對蝦養殖生態系統中,引入魚類作為攝食死亡對蝦優勢競爭者,阻斷健康對蝦攝食死亡對蝦,切斷WSSV疾病的傳播途徑,能夠有效起到病害防控的作用。
對于目前對蝦肝胰腺壞死癥(AHPNS),何建國認為對蝦肝胰腺壞死癥(AHPNS)并不是單一某種細菌造成的,而是由綜合細菌引起的。何建國教授的研究團隊分別在中國廣東番禺、珠海、中山、江門、陽江、茂名、湛江、惠州、汕尾、河北省唐山、廣西省、海南省等地采樣,取“空腸空胃”等癥狀的 172尾病蝦的肝胰腺、腸道、血淋巴和患病仔蝦進行細菌分離,分別涂布LB、TCBS、BHI等培養基并進行純化,共收集1435株細菌。鑒定有副溶血弧菌的對蝦51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的52.6%;鑒定有蠟樣芽胞桿菌的對蝦27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27.8%;鑒定有霍亂弧菌的對蝦23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的23.7%;鑒定有嗜水氣單胞菌的對蝦19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的19.6%;鑒定有蘇云金芽胞桿菌的對蝦17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的17.5%;鑒定有金橙黃微小桿菌的對蝦14尾,占鑒定對蝦總數的14.4%;其他細菌也分別在不同尾蝦中檢出。
實際上,對蝦池塘藻類、條件致病菌和營養鹽(含氨氮、亞硝酸鹽)之間發生了三個“級聯效應”:第一“級聯效應”:氣候變化(臺風、溫度劇變、陰雨等),藻類大量死亡,營養鹽增加+池底腐敗—— 水體細菌(含弧菌)數量增加——條件致病菌脅迫;第二“級聯效應”:長周期的天氣晴朗溫度適合的情況下,容易產生老化藻類和老化益生菌(非功能性藻類和非功能性益生菌)——造成有害理化因子、有毒藻類和條件致病菌的脅迫。第三個“級聯效應”:功能性藻類、功能益生菌和理化調節劑等發揮最大功能池塘營養鹽無法有效消減,造成有害理化因子脅迫和有毒藻類的脅迫。
面對復雜的細菌病原,何建國建議維持池塘生態系統功能性藻類和功能性益生菌狀態、消減池塘水體和池底營養鹽和有害理化因子、提高池塘生態系統抗環境脅迫能力等,控制生態系統“級聯效應”。
此外,何建國還根據養殖戶遇到常見的問題作出解答。
魚蝦混養適合那些養殖區域?
1、適合鹽度6以下養殖區;
2、適合對蝦苗種密度低于10萬尾/畝;
3、對蝦苗種養殖20~30天,每畝投放30~60尾,每尾1kg左右的草魚。
比照對蝦養殖的正常管理方法,培好水后,投放1.0cm左右的蝦苗,每畝10萬尾以下。由于草魚在鹽度大于6的水體中攝食能力較弱,所以選用草魚的養殖水體的鹽度在6以下范圍內。如果養殖水體的鹽度大于7.5,可用添加淡水的方法降低鹽度,將鹽度控制在上述范圍內。適時投放草魚。對蝦養殖到20~30日左右,對蝦病害暴發前投放草魚。投放的草魚數量不能少于30尾/畝,每尾1kg以上,并可根據放養蝦苗的密度適當增加,但不能超過60尾/畝。
在藻相和氣候好的情況,為什么要周期性?
在生態系統中,在氣候良好的情況下,由于藻類密度脅迫,藻類不再生長,失去了吸收營養鹽的能力,此時的藻類應該是功能性較差,需要消毒清除老化藻類。消毒可以殺滅大部分的條件致病菌和老化的益生菌。消毒對對蝦而言是脅迫,對蝦會產生應激,在消毒前需要使用Vc和葡萄糖酸鈣處理。處理后2-4小時可以消毒處理。消毒處理后,改良底質。消毒24小時,重新培水,加快新生藻類的繁殖生長,發揮藻類消除營養鹽的功能和新生益生菌轉化有害物質的能力。重新構建高效的維持平衡的生態系統。
為什么要在天氣變化前4天養殖水體開始?
新生藻類和益生菌抵抗氣候變化的能力強,具有比較強的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能力 。老化和半老化的藻類和益生菌抵抗氣候變化(暴雨、急劇升溫、急劇降溫等)的能力弱,容易發生倒藻,藻類不但起不到調節水質的作用,反而使水質變壞。
需要看4天的天氣預報,在天氣變化前四天開始處理:
第一天,用芽孢桿菌發酵飼料(一般需要36小時至48小時)
第二天抗應急處理,消毒,底質改良
第三天培水和培養益生菌
第四天新生藻類和益生菌大量繁生,生態系統具有比較強的抗脅迫能力。 配合減料或停料。
陰雨天為什么要減料或停料?
陰雨天藻類不能充分發揮消除池塘水體營養鹽的功能。
按照傳統的投喂技術(根據前一次餌料的攝食情況),池塘水體營養鹽增加,而藻類又不能完全清除,氨氮、亞硝基氮升高,也減弱了藻類對條件致病菌的抑制作用,增加池塘底部的脅迫,打破了池塘生態系統平衡。減少餌料的投喂或停止投喂,可以維持養殖生態系統的穩定。
什么是養殖容納量?
養殖對蝦到上市規格,需要時間;養殖對蝦密度和對蝦品種決定了每天的營養鹽輸入量;藻類和益生菌最大功能決定了對蝦糞便等所產生的營養鹽量。
因此,養殖的關鍵是要使中期生態系統不要過早的進入晚期生態系統,這與種苗密度、品種、養殖管理有關。
因此固定的養殖模式養殖容納量是一個相對定量,一般情況下,封閉式養殖模式(養殖期只進水不排水),養殖90-100天產量約1000斤/畝/造。每交換1池塘水,養殖凡納濱對蝦會增加約300斤/畝。
湛江優秀養殖戶莫福的養蝦秘籍:
一、清塘:徹底清除污物及異養動物(雜魚蝦)
二、進水、用60日濾網過濾進水、提水系統,池位水位0.8至1米。
三、肥水、培藻、放苗管理。
第一次重施有機底肥,雞糞經生物菌發酵曬干粉碎的高效有機肥,5公斤至10公斤/畝,然后消毒,用二溴海因0.3-0.4公斤/畝,兩天后施飼料肥2至2.5公斤/畝與液體肥混合施。(蝦飼料用芽胞桿菌浸泡發酵48小時),第三天補施液體肥(肥水玉液、肥水膏由廉江中態生物公司生產)。第一次施肥至第三次施肥時間有七至八天,水相水質水理化達理想,選擇健康第一代白對蝦種苗投放,2014年放養面積314.5畝,46塘,畝投苗數6萬尾,選擇晴朗天放苗。
四、前期水環境及投喂料管理
營造優良藻屬(硅藻門金藻門)優勢種屬,維持相對穩定持續,抑制預防有害有毒藻屬(藍藻門、微囊藻屬、 顫藻屬、 甲藻門的裸甲藻)的產生和繁殖,保持池水位1米左右,池水的透明度占池水深50-70%(補償透明度)。前期做水保持相對較大的透明度,有利于預防藻類老化、死藻、倒藻。
五、中、后期調水控料管理
全養殖期一造蝦,我們基本不排水,只添水,一般每次添水3-4公分左右,中后期堅持定期消毒,8至10天一次,加施益生菌放液體肥,調水肥水,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25-35公分之間。